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30日消息(记者邵玉琴)传承千年的天籁之音,即将在内蒙古敕勒川草原集中唱响。6月30日,记者从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新闻发布会获悉,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将于7月3日至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。届时,4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集中亮相,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传统音乐文化盛宴。
中国原生民歌节是经党中央、国务院批准保留举办的全国性节庆活动,每两年举办一届。本届民歌节汇聚了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,涉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个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,近400名参演者。其中,最年长者85岁,最年轻的仅9岁。参演人员身份多元,既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也有农民、牧民、护边员、教师、工人、大学生、村干部、专业歌手等,展现出原生民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。
参演节目涵盖田歌、山歌、牧歌、渔歌、号子、小调、丝竹乐、鼓吹乐、打击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类型,不仅有《沂蒙山小调》《塔吉克族民歌〈古丽碧塔〉》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,还有《侗族大歌〈侗家歌唱新时代〉》《蒙古族民歌〈春天〉》等反映时代特色的创新作品;既有左权开花调、汕尾渔歌、木洞山歌、森林号子等传统声乐项目,也有子位吹歌、复州双管乐、伽倻琴艺术等传统器乐类项目,充分展现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的丰硕成果。
展开剩余42%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以“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”为主题,旨在以歌声为纽带,打破地域和语言的界限,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。活动期间,将举办开幕演出、闭幕演出、集中展演、原生民歌走基层惠民演出等精彩活动。届时,蒙古族呼麦、维吾尔族木卡姆、侗族大歌等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将同台演绎,不同的旋律、节奏、歌词相互碰撞、共鸣,生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“多元一体”的绚丽图景。
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表示,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弘扬。目前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,传统音乐类项目共有189项,涉及431个申报地区和单位;在新认定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,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新增95人,总数达到475人。此次民歌节将进一步推动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。
此外,中国原生民歌节举办期间,还将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同步开展非遗大集、美食体验、音乐欣赏、沉浸式互动等系列活动,让观众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
